烏達區政數局定期總結推廣區域內各部門在營商環境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近日,推出2025年第一期共22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典型經驗做法。本期分享3個案例。
服務窗口下沉 電力服務進園區
(烏達區能源局、烏海市烏達供電分公司)
烏海市烏達供電分公司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把供電營業窗口直接“搬到”工業園區門口,建立與客戶常態穩定的溝通渠道,做到上門服務、精準服務和跟蹤服務,針對各類群體、用戶關心的問題、存在的服務需求、供電服務中存在的難點等,提供個性化供電服務,拓展服務內容,解決企業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用電難題。
在烏達工業園區,烏海市烏達供電分公司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流程,可提供用電業務咨詢、業擴報裝、電費查詢繳納、投訴等服務,實現工業園區企業用戶不出園區即可辦電,大幅縮短供電服務半徑和需求響應時間,提升工業園區用電企業的獲得感和服務水平,打通了電力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服務驛站工作人員向企業負責人及企業自備電工講解安全用電知識,對企業配電室進行用電檢查,宣傳最新電費政策;通過用能分析、能效診斷和設備耗能情況查詢,為企業提供“供電+能效服務”技術指導,減少非必要設備使用,減少電費支出,減低能源消耗;針對不同客戶的差異化服務需求,及時提供節能技術支持、精準告知信息、限時響應業務咨詢、供電服務、快速搶修、主動搶修等服務內容,在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同時,真正為客戶帶來暖心、貼心的供電服務,為工業園區提供全方位的電力服務保障,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企業客戶安全生產質量。
烏達區文化館以公益免費藝術培訓為抓手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烏達區文化旅游體育局)
烏達區文化館作為烏達區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始終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創新服務模式,以滿足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公益免費藝術培訓班的創辦,便是文化館創新服務的一大亮點。
一是深入推進改革,堅持服務群眾。烏達區文化館深入推進文化領域改革工作,始終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作為衡量本單位工作的唯一標準。我們緊緊圍繞文化館免費開放的要求,堅持學習各相關文件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工作思路。通過深入基層,承辦、協辦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我們抓好業余文化隊伍建設,加強基層文藝輔導培訓工作,為全區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豐富培訓內容,滿足多元需求。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我們各開設為期3個月的培訓班。從最初的舞蹈、聲樂培訓,到如今已經增設到13大類18個班,包括舞蹈、時裝走秀、合唱、古箏、電子鋼琴、葫蘆絲、古琴、非洲鼓、茶道、馬頭琴、手工藝鉤針構、薩克斯、魔方班等多種課程。這些豐富的培訓內容,滿足了基層文藝愛好者的多元化需求。
經過不斷努力,烏達區文化館已建成便捷高效的公益文化藝術培訓體系,并深得基層文藝愛好者喜歡。文化館不斷摸索創新,根據學員出勤率及學習成果,每年在課程上都有所增減調整。烏達區文化館已累計開展公益免費課程370余課時,參訓人數達7500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烏達區大氣污染防治“三監”聯動機制
提升管控水平 提高監管效能
(烏海市生態環境局烏達分局)
近年來,烏達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堅決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及烏海市關于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各項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隨著烏達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工業源常規治理措施和減排空間收窄,治理及減排措施相對欠缺,環境質量改善難度越來越大。為尋求更加先進有效的管控措施,解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問題,我區按照市里要求探索試行了烏達區大氣污染防治“三監”聯動工作機制。
烏達區大氣污染防治“三監”聯動工作機制,即建立“三監”(“監管—監察—監測”)聯動工作、“三監”聯席會議、“三監”聯動幫扶和“三監”溯源機制,針對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因子制定礦區、園區和異味重點智慧監管等多個應用場景的工作運行機制。將各項工作明確到區級具體部門、具體人員,確保工作機制順暢實施。
針對具體場景,接收市生態環境局將前端感知到的問題線索后推送至各單位,各單位將問題線索依職責分派至各內部科室,區級各部門依職責提前采取管控措施,快速響應、高效處置,并將管控措施及效果及時反饋收集,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各部門部門協同與聯動合力進一步加強,基本形成上下聯動、協同作戰、高效運轉的工作模式和部門“一盤棋”的工作局面,推動全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預警從被動響應轉為主動預防,實現了大氣污染防治快速定源、快速定事、快速定人,有效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在各開發應用場景中,充分整合現有各類監測資源,將市局推送的激光雷達、高空視頻、空氣微型站、污染源在線監測、視頻監控等監測設備識別出的重點管控行業、重點管控區域、重點管控企業、重點污染源等線索按照頻次要求推送至各部門、各部門如自然資源、能源、交通運輸、城管局等單位對推送線索開展研判分析,進行現場核實,對轄區內重點管控區域內所有工礦企業、道路、工地、裸地餐飲等污染源進行摸排,找出具體污染源,將污染區域精準定位到一條道路、一家企業的一個具體的污染源(含無組織和有組織排放源),列出污染源問題清單,依職責將線索分派至各部門和執法大隊,責任到部門,責任到具體工作人員,依法查處,督促整改,及時上報,問題指向更加明確,實現違法問題的“精準查處”,污染管控措施由粗放管理轉為精準管控。共計收到問題核實匯總情況21次。按照市局安排部署,共計啟動8次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充分運用微信、電話、現場告知等方式方法,通知全區60余家工礦企業開展防控工作,同時圍繞我區大氣污染防治中心工作、階段性重點工作等,加強治理項目統籌謀劃、安排部署具體防控任務、及時協調調度相關企業、每日總結評估,共計完成23次。
對礦區揚塵污染防治情況,持續推進礦區道路環衛保潔抑塵工作。增加配屬清掃、灑水等車輛不少于6臺,司機、保潔人員等21人,空氣質量保障期間重點對煤炭物流園、運煤通道保潔作業頻次。對采空區治理項目、煤礦生產強化生產揚塵污染控制。結合作業區域視頻監控,加強巡查,防止擅自組織生產,嚴控揚塵污染。道路貨運超載超限整治情況。三是實施治理超限超載、揚塵污染違法行為,增加出動執法人員執法車輛臺次,檢查重載車輛頻次,糾正苦布覆蓋不規范車輛,進行政策宣傳。加強城區面源污染管控。對轄區范圍內維修及噴漆經營門店、汽修行業噴涂車間等進行排查,禁止主干道兩側店外室外加工水暖、門窗、防盜網等小五金用品過程中開展各類焊接、切割作業。加強城區露天焚燒行為管控。對在城市街道、小區樓院、僻靜小路等極易發生焚燒行為的區域進行動態巡查,加大晝夜執法巡查管控力度。督促城區施工工地嚴格按照“六個百分百”進行施工,工地內土方及時回填或覆蓋綠網,高溫、大風天氣增加場地內灑水降塵頻次。
通過三監聯動開展,及時有效推動我區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得到全面落實;預測23天污染天氣中,其中18天達到了優良天,超額完成了空氣質量保障任務。2024年,自治區下達我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標任務共4項,分別為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78.9%;細顆粒物(PM2.5)濃度32.25微克/立方米;顆粒物(PM10)濃度92.7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比率0.0%。2024年我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2天,同比2021年增加10天,優良天數比率80.5%(按照自治區剔除沙塵天考核計算),同比2021年增加2.2個百分點。PM2.5濃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2021年濃度下降10.0%。PM10濃度76微克/立方米,同比2021年濃度下降13.6%。PM2.5濃度和PM10濃度實現有監測歷史數據以來最好水平,全市三區唯一下降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的天數達到44天,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全年未出現重污染天氣。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政務微信
移動門戶
頂部